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五个维度发挥安全应急产业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作用
最新动态
从五个维度发挥安全应急产业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作用
2025-03-115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8日上午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工作。要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安全应急产业作为以技术、产品和服务为核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发挥安全应急产业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中源头治理的关键作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机制优化和模式创新,为风险识别、监测预警、主动防御等关键环节提供解决方案。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安全应急产业“预防型”支撑体系

(一)技术赋能:构建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

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推动物联网、5G、AI等技术在隐患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研发高精度传感器、灾害预警算法模型,实现风险实时感知与动态评估。如智慧城市安全平台整合燃气泄漏监测、桥梁结构健康检测、城市内涝预测等数据,通过AI分析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风险模拟与情景推演。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级应急仿真系统,模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场景,辅助制定分级防控策略。例如,化工园区可通过三维建模预演危化品泄漏扩散路径,优化应急预案。

韧性基础设施升级。推广抗震防火材料、智能消防系统等预防性产品,推动老旧管网改造、建筑抗震加固工程,从物理层面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抓手。

(二)装备创新:打造协同化预防生态

前端风险治理服务。发展风险评估咨询、安全培训教育等业态,支持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隐患排查服务,如工业设备健康诊断、人员应急能力测评。探索“保险+预防”模式:保险公司联合安全企业开发风险减量服务包,通过保费杠杆激励企业主动防控。中游技术装备支撑。重点突破低功耗长续航监测设备、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应急通信“断网不断联”技术等“卡脖子”环节,形成预防型装备标准体系。后端数据价值转化。建设区域性安全大数据中心,整合气象、地质、交通等多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机制赋能风险研判。例如,地质灾害易发区可通过历史灾情数据训练AI预警模型。

(三)决策支持: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需求侧牵引政策。将安全预防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安全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推行重点行业强制安全标准,扩大预防性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如高层建筑消防机器人配备要求。供给侧激励政策。设立安全应急产业创新基金,对主动防御技术研发给予税收抵免;建立“首台套”产品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降低市场推广风险。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广PPP模式建设区域性安全服务中心,政府购买企业风险评估服务;探索“产品+服务”订阅制,如企业按年付费获取智能安防系统运维。

(四)能力培育:培育预防型安全文化

全民风险教育体系。开发VR应急实训平台、社区安全游戏化应用,提升公众风险辨识能力;推动中小学开设防灾实践课程,培养“预防第一”思维。基层网格化治理。依托安全应急企业技术优势,为社区网格员配备像电气火灾检测仪等类似的便携式检测装备,构建“企业技术支持+基层人力巡查”联防网络。社会力量联动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产业园区组建专业化安全志愿队伍,开展常态化的风险排查与应急演练,形成“政府主导、产业支撑、社会响应”的共治格局。

(五)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与预防场景融合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和地面传感设备,实现对森林火灾、非法采矿等风险的立体监控。大模型应急推演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应急指挥训练,提升决策者复杂情景下的风险预判能力,AI从辅助决策升级为自动执行,如关闭泄漏管道、启动应急响应等。AI+基因测序+可穿戴设备防御。超前布局健康风险预警技术,研发快速检测试剂、智能消杀机器人等产品,构建智能健康安全主动防御屏障。

二、推动安全应急产业赋能治理转型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建议制定安全应急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技术研发、装备认证等支持政策。二是加快安全和应急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同推进的标准化体系。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一是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共建风险防控实验室,聚焦矿山隐蔽致灾、城市生命线工程等场景开展联合攻关。二是鼓励地方试点“保险+服务”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企业风险防控投入积极性。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场景应用。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城市安全风险数字模型,实现风险模拟与预警推演。二是在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化救援装备,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开展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应用。选择自然灾害多发区、新业态集中区开展治理模式转型试点。整合气象、地质、设施安全数据,形成可复制的风险防控经验,部署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构建“源头防控-动态监测-快速响应”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作者:高宏,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安全产业所、军民融合所原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